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团结进步 / 知识之窗

突出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的几个着力点

  • 鹤庆县人民政府网站
  • 发布时间:2024年05月06日
  • 来源:中国民族报
  • 访问量:
  • 【字体: 大  中 
  • 【打印文本】

民族形象是民族精神外在的直观展示,文化符号是民族精神的凝练和象征。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要坚持共同的价值遵循,以文化兴盛、文化繁荣为前提,把握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认知、情感认同、价值取向,要在增强国家认同、彰显人文精神、共建精神家园、共担责任使命、展现国家形象等方面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增强国家认同。中华民族是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自古以来,各民族在国家一统、民族互动、文化互鉴的长河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国家认同是中华民族政治认同、文化认同、情感认同、精神认同等融为一体的升华,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包容力、凝聚力、向心力的表现。“中华民族一家亲”是历史与现实、政治与经济、物质与精神等层面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缩影,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


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要以国家意志、国家权力、国家体制为根本遵循,以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为社会基础,以具象化、情感化、生活化的人与事感染、教育、引导各族群众。


彰显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构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品格的核心内容,是凝聚国家力量的精神支撑,是彰显民族自豪感的精神旗帜。“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


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生计方式、理想信念、价值取向、行为举止的缩影,彰显着文化自信、文化形象、文化气质。人文精神可通过亭台楼阁、碑碣匾联、琴棋书画等物质形态彰显,也可在历史故事、民间信仰、习俗活动中呈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体现了中华民族和而不同的处世之道,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与时俱进、守正创新的气魄胆识等。


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要汲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精神滋养,弘扬中华人文精神中具有时代感的精神元素,展示中华文明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美美与共的风范。


共建共有精神家园。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伟大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传说,昭君出塞、张骞出使西域、文成公主入藏、土尔扈特东归、锡伯族万里西迁等历史佳话,林则徐虎门销烟、班洪抗英、江孜保卫战等各族人民共御外侮、同赴国难的爱国史诗,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中华医药、武术、诗词、园林艺术、戏曲等灿如星辰,其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情感认同、深邃的思想哲理、正确的价值导向,展现出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包容、谦逊、和合的人文品格,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和包容力,是推动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赓续中华文脉,挖掘、传承、宣传、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要诠释好中华文化密码,呵护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讲述中国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塑造中国好形象。要在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促进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交融,拉紧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精神纽带,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情感纽带,团结奋斗、凝心聚力的心灵纽带,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纽带,促进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升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中华民族大家庭情愫。要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提振中国人的“精气神”。


共享历史荣光,共担历史使命。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是各族人民守望相助、心灵相通、凝心聚力的文化标识,可以通过形、声、像、意等多种手段呈现。


要引导各族人民从中华文化标识、文化事象、文化元素中共享历史荣光,如,领略祖国壮美秀丽的大好河山,感悟中华诗词、书法、绘画、音乐、武术等传统文化的深厚意蕴等。同时,要引导各族人民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惊天动地的奋斗历程,中华民族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共担历史使命,奋进新征程。


展现中国形象。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伟大的民族,有着5000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进步的繁荣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勠力同心,凝聚起“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伟力。中国声音、中国道路、中国模式越来越有说服力、影响力。中国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正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作贡献。


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要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要讲清楚中华文明是什么样的文明、中国是什么样的国家,讲清楚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促使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


(作者简介:刘吉昌,贵州民族大学教授;金炳镐,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来源:中国民族报



责任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