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庆文庙
人们的怀古情结,实是一件难以名状的事,大约徘徊或伫立在那些经过风霜雕刻、时光碾压的古迹前,会不由自主地生出崇敬之情,又或者是从斑驳古旧的建筑里,触摸到了无法言表的血脉热度,因而,泪流满面。
文庙作为纪念和祭祀我国伟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庙建筑,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中,始终屹立于人们心头,尽管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有着夫子庙、至圣庙、先师庙、先圣庙、文宣王庙等不同的称谓,而这其中历久不变的,是人们心中对于文化的信仰。
鹤庆文庙,位于鹤庆县城西南隅,今鹤庆一中内。始建成于元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明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迁于今年内址。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地震庙倾圮。后改元化寺拓而营之。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冬庙灾,次年由丽江土同木增等人鼎建,奠定了今日规模。《徐霞客游记》对鹤庆文庙的记载,就有“文庙宏整,甲于滇中”的赞语。鹤庆文庙自始建之时,就成了鹤庆庙学的中心,700多年来一直是鹤庆传播儒学和弘扬儒家文化的中心场所。明清时期,鹤庆有翰林3人、进士29人、举人292人,鹤庆因此文化氛围非常浓厚,文化底蕴十分深厚。据了解,鹤庆文庙主体建筑先师殿建筑面积为2400平方米,是文庙建筑的杰出代表,是滇西地区规模较大的文庙建筑群之一,具有重要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研究价值。
鹤庆文庙建筑主体体现和保留了中国古代官式建筑的风格,整个建筑群规模较大,布局严谨,雄伟庄严,斗拱、彩画雕刻十分精细。在结构体系上突出了梁、檁、斗拱的直接结合,层层抬高,取得了更大建筑空间的效果,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对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明清时期的建筑特色和风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鹤庆文庙于1987年12月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史书记载,鹤庆文庙经历了多次损毁、修复和重建。1997年以来,政府投入专款先后完成了文庙大成殿整体维修工程、棂星门、照壁、泮池等的维修工作,添建了太和元气坊、孔子像等。鹤庆文庙在历史上最兴盛的时期,从南至北的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照壁、泮池、棂星门、大成门、文庙月台、文庙大成殿、讲堂、尊经阁,文庙月台东西两侧有东庑、西庑、乡贤祠、名宦祠,建筑区内还有莲池、石山、采芹亭等。建国初期,鹤庆文庙建筑群遭到部分损坏,如:乡贤名宦祠等。经修复,现在鹤庆文庙建筑群从南至北还保留着大照壁、泮池、棂星门、大成门、文庙月台、文庙大成殿、讲堂、尊经阁,文庙月台东西两侧的东庑、西庑,莲池、石山、采芹亭等,现存建筑结构稳定,气势雄伟。主体建筑先师殿为二层重檐歇山顶屋面,雄伟庄严,飞檐斗拱,雕龙画栋,彩画雕刻非常精美,保存了明代官式建筑的风格。整个建筑群布局严谨,分布面积为3万多平方米,主体建筑先师殿建筑面积为2400平方米,是文庙建筑的杰出代表,是滇西地区规模较大的文庙建筑群之一,具有重要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研究价值。
鹤庆文庙内现存有三通碑刻,一是《尊经阁碑记》,立于明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二是《重修鹤庆府学庙碑记》,立于清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三是《新修玉屏书院碑记》,立于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杨金铠撰文,赵鹤龄书丹,杨朝卿镌刻。三通碑均为青石质地,正楷直行书,笔力劲拔,书法俊秀,保存基本完整。
如今,鹤庆文庙已经成为当地人日常休闲的一个重要场所,闲暇之余,到文庙转一转,看着那些雕梁画栋出一会儿神,不知不觉的,时光就这样缓慢流淌。
资料来源:《鹤庆文庙 甲于滇中》
作者:赵根虎 罗兴荣
责任编辑: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