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平台 / 法定主动公开 / 预决算公开 / 财政预决算
  • 索引号:
  • 发布机构:

关于大理白族自治州2006年地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7年地方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 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21日
  • 来源:
  • 【字体: 大  中 
  • 【打印文本】

关于大理白族自治州2006年地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7年地方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200727在大理白族自治州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一、2006年地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06年,在州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州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州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州人民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依法组织实施州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地方财政预算,狠抓增收节支工作,积极推进各项财政改革,不断加强财政管理,圆满完成了年度财政收支预算和各项财政工作任务,进一步促进了全州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全州财政收支预算执行情况

 

2006年,全州财政总收入完成393577万元,完成年初预算的107.2%,比上年增收60010万元,增长18%。其中:上划中央和省级税收收入206086万元,比上年增收30006万元,增长17%;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87491万元,完成年初预算的108.2%,比上年增收30004万元,增长19.1%。全州一般预算支出完成501615万元,比上年增支105026万元,增长26.5%

 

财政总收入分征管部门的完成情况是:国税部门组织税收收入216286万元,比上年增收33782万元,增长18.5%;地税部门组织税收收入129038万元,比上年增收19038万元,增长17.3%;财政部门组织非税收入48253万元,比上年增收7190万元,增长17.5%。

 

全州财政收支平衡情况是: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87491万元,税收返还收入64680万元,省定额补助15084万元,省专项补助99857万元,调入资金7426万元,中央和省财政转移支付补助139298万元,上年滚存结余8589万元,收入方总计522425万元;地方一般预算支出501615万元,上解支出11308万元,增设预算周转金1350万元,支出方总计514273万元;收支相抵,滚存结余8152万元,其中项目结转支出7095万元,净结余1057万元。

 

(二)州本级财政收支预算执行情况

 

州本级财政总收入完成149706万元,比上年增收6348万元,增长4.4%。其中:上划中央和省级税收收入115637万元,比上年增收9602万元,增长9.1%;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4069万元,比上年减少3254万元,下降8.7%。州本级地方一般预算支出完成76569万元,比上年增支14415万元,增长23.2%

 

州本级财政收支平衡情况是: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4069万元,省定额补助15084万元,税收返还收入64680万元,省对州专项补助99857万元,中央和省财政转移支付补助19374万元,县市上解收入28261万元,上年滚存结余5978万元,收入方总计267303万元;地方一般预算支出76569万元,上解支出11308万元,税收返还县市26626万元,定额补助县市22700万元,专项补助县市115566万元,其他各项补助县市6463万元,增设预算周转金1000万元,支出方总计260232万元;收支相抵,滚存结余7071万元,其中项目结转支出6901万元,净结余170万元。

 

以上数据为预算执行数,州本级决算待省财政厅审核批复后,再向州人大常委会报告。

 

(三)2006年预算执行和财政工作的主要特点

 

1.经济增长又好又快,财政收入取得了新突破。

 

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和市场经济的原则,积极运用财税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促进全州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围绕打牢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全州财政组织预算内基本建设投入44757万元,比上年增长27%,重点用于支持农林水、教科文卫、能源交通、环境保护、城镇建设等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工业倍增计划的实施,主要抓了以下工作:一是组织投入企业发展资金8428万元,比上年增长60.2%,积极支持各县市工业园(小)区发展,进一步搞好国有企业改革的扫尾、深化、完善和配套;二是州级财政每年安排州融资担保资本金1000万元,带动全州成立了10户担保公司,注册资本金达到了10420万元,到2006年底,累计为108户企业提供担保75086万元,缓解了部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三是通过“银政合作”引导银行信贷资金参与经济建设,累计到位政府信用合作贷款10.74亿元,支持了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了城镇化进程和骨干企业技术改造步伐。全州经济呈现了持续快速增长,财政收入实现了新的突破,主要表现:一是增量大。财政总收入当年净增收6亿元。二是结构好。特别是工业快速发展的县市,带动了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州级财政收入占全州的比重进一步下降,非税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也在减少。三是质量优。财政总收入的增幅高于GDP增长5个百分点,表明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了明显提高。

 

2.按照公共财政建设的要求,财政支出结构有了新变化。

 

各级财政在确保工资发放和机构正常运转等基本支出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调整支出结构,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和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把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促进农民增收、发展社会公共事业,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

 

一是加大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中央“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在全面取消农业税、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的基础上,积极稳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年内取消了烟叶农特税并开征了烟叶税,实现了全部取消农业特产税的目标;及时下达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18059万元,切实规范转移支付资金管理,保障了农村基层政权运转,促进了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对农业的投入持续增长,全州财政农林水和支援不发达地区支出完成59639万元,比上年增长27.3%,重点用于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改善村容村貌,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促进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农村劳动力培训等项目;按照“抓两头,促中间”的工作思路,州级财政加大了对千村扶贫百村整体推进和小康示范村建设的投入力度,全年共投入3577万元,整合各类资金24000万元,重点用于实施“866”工程、小康示范村建设和村容整治工程,支持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受益农民达18.5万人;兑付了粮食直补资金425万元和良种补贴299万元,全州受益农民分别达69.95万人和57.2万人。在燃油、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形势下,按照省财政补贴实施办法,及时下拨各项补贴资金1767万元,受益农民达267.7万人。各项财政补贴政策体现了农村公共财政的改革方向,维护和增进了农民的切身利益,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二是突出公共财政方向,大力支持社会公共事业发展。全州财政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在保证工资发放、机构运转和社会稳定的同时,更加积极主动地发挥财政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事业发展的职能作用。全州教育方面的支出完成95191万元,比上年增长21.3%,主要用于教师工资、学校公用经费、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改革、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等方面。拨付2006年春秋季学期免除教科书费、学杂费资金以及补助公用经费资金8042万元,对农村413900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向171104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安排924万元资金,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寄宿制学生给予生活补助。科技三项费用支出3693万元,比上年增长65.5%,支持了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等重点项目。文体广播和计划生育支出完成13172万元,比上年增长21%,重点用于扶持县及县以下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继续开展了农村计划生育“奖优免补”工作,兑付了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家庭一次性奖励资金。卫生支出完成34431万元,比上年增长40.3%,支持了22个乡镇卫生院和46个村卫生室建设;安排下达了3035万元,用于血吸虫病防治和农村改水改厕;下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4573万元,支持了全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进一步完善了城乡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体系。全州社会保障支出完成13289万元,比上年增长9.6%。筹集下达社会保障基金补助8673万元,确保了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发放;筹措城市居民低保补助资金5206万元,确保了全州63132名低保对象应保尽保;下达就业再就业资金2700万元,促进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落实五保户供养资金370万元,将全州10163户“五保户”全部纳入财政供养;安排下达609万元资金,开展了农村特困群众最低生活保障试点工作,对全州农村特困人口21527人实施了最低生活保障。筹措下达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补助资金1246万元,保障了灾区应急抢险和群众的基本生活。筹措拨付了禁毒防艾专项资金1099万元,支持了禁毒和防治艾滋病工作的深入开展,实施了对吸毒人员全员收戒和对艾滋病病人的终生关爱行动。

 

三是不断完善机制,提高基层公共服务能力。继续把缓解县乡财政困难作为财政工作重点,努力缩小区域间公共服务能力差距。调整完善了州对县市新一轮财政管理体制,加强了对县乡财政收支管理的监督,促进了各级政府增收节支的积极性。积极开展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试点,规范了乡镇财政收支行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州对下转移支付办法,稳定增加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通过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支持,全年共下达各县市各种补助总额达到了262812万元,比上年增加34147万元,增长14.9%,占县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61.8%,其中,一般性转移支付18671万元、“三奖两补”资金7172万元。州级财政还通过努力超收和调整支出结构,年终一次性给予各县市困难补助6850万元,进一步缓解了县乡财政的困难,提高了县乡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大力支持县乡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全年共下达5826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改善基层政法部门执法条件;全州财政共安排9037万元,用于支持586个村委会改扩建和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促进了全州基层政权建设,维护了社会稳定。

 

3.改革创新促发展,财政监督管理有了新举措。

 

一是深化部门预算和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在全面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在州本级77个部门155个单位全面推开了部门预算和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各县市也启动了改革试点工作。部门预算做到了基本支出按规范的定员定额编制,按编制的预算执行和监督;项目支出实现了零基预算管理。全面清理和归并了州级机关所有单位银行账户,各单位账户从695个撤并到281个,取消率达60%,做到一个预算单位只保留一个专用账户和零余额账户。通过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了预算单位、财政部门银行账户和资金管理,加快了资金支付进度,增强了财政资金使用的透明度,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回笼了国库资金,节约了库款,加强了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会计基础管理工作。

 

二是全面推进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为创新预算管理制度,提高财政预算管理的透明度,规范财政财务管理,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财政统计新体系,国务院决定加快推进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构建新的政府收入分类体系、支出功能体系和支出经济分类体系,全面、规范、细致地反映政府各项收入,更加清晰地反映政府各项职能活动和各项支出的具体用途。按照中央和省的统一部署,会计制度调整、数据转换、软件调整和人员培训等各项相关工作有序展开,在及时转换2006年财政收支预算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了一套预算指标账中两套政府收支科目同时运转和灵活转换的运行模式,为使用新科目编制2007年预算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是积极稳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成了津补贴清理统计上报工作;按照中央关于建立统一的职务与级别相结合的公务员工资制度的精神,在扎实做好数据测算和核对工作的基础上,及时足额拨付了2006年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所需资金2.6亿元;在推进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的同时,根据省的统一部署,统筹考虑各类社会保障对象的待遇问题,提高了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标准、原农村大队干部生活补助标准、优抚对象待遇、60年代精简退职老职工生活待遇、村干部岗位补助、“五保户”补助标准、失业保险待遇标准、离休干部护理费等10项政策,所需资金9529万元全部落实到位,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成果,体现了促进社会公平的原则,较好地平衡了各方面的利益。

 

四是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不断规范政府采购运作程序,切实提升政府采购工作及服务水平,全年共实现合同采购金额18587万元,节约资金1523万元,综合节约率为7.6%;继续对州级机关公务用车统一定点保险、统一定点维修进行政府采购,有效地节约了车辆保险和维修费用;开展了大理州154家非经营性公立医疗机构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规范了药品购销行为,药品中标价与周边地区相比,降幅为6%,使老百姓得到了实惠。

 

五是大力加强财政监督。通过了2005年州本级预算收支的审计,并按审计决定,督促各级各部门对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整改。财政、审计部门密切协作,对全州12个县市2005年度财政收支情况进行了全面审计和监督检查。结合州财政局机关人员轮岗,对局内9个科室2002112006430的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了内部监督检查。完成了全州社保资金、政府信用合作建设项目资金、天保资金、工业园区建设资金、两馆一站建设资金等的跟踪问效和对专项资金的监督检查。通过同级审、对下审、对内审,进一步规范了全州财政资金的运行。

 

六是不断深化财政管理。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组建了与州财政局合署办公的州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明确了国有资产管理的主体及职能职责,理顺了管理体制,按照“财政部门——主管部门——行政事业单位”三级管理模式,基本实现了国有资产从配置审批、政府采购、使用管理、资产处置、收益分配的“一条龙”管理。开展了州级单位清产核资工作,澄清了州级国有资产家底,为进一步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盘活国有资产存量,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奠定了基础。切实抓好财政有偿资金清收工作,澄清了全州财政有偿资金借款情况,并按豁免债务、划转债权、有计划还款三种类型作出了分类处理决定,基本解决了州级财政有偿资金长期挂账的局面。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在大力控制新增债务的基础上,对政府性债务进行了一次全面深入的清理,澄清了债务底数和结构,为妥善处理政府性债务创造了条件。

 

4.抓队伍强素质,服务全局的能力有了新提高。

 

围绕建设一支“政治合格、业务过硬、作风优良、求实创新、清正廉洁”的财政干部队伍的目标,按照建设学习型领导班子和学习型机关的要求,狠抓财政干部队伍建设,全州1219名财政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都有了明显提高。深入贯彻《公务员法》,以人员轮岗、竞争上岗和招录硕士研究生为突破口,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了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干部人事制度。加快大理财校新校区建设步伐,实现了学校的整体搬迁;顺利通过了“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评估,使大理财校进入了国家级重点学校行列。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注重加强与各级各部门的协调与沟通,强化主动服务,争取更多理解和支持。注重加强调查研究,深入基层和单位,广泛听取意见,及时研究规范财政管理的措施和办法,为政府科学理财、依法理财的参谋助手作用进一步得到发挥。

 

各位代表:2006年全州预算执行情况良好,财政改革与发展取得了新的成绩。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全州财政改革与发展中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全州经济总量还小,财源结构仍较单一,支柱性的财源群体有待进一步培植;二是县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部分县乡财政仍未走出困境;三是支出结构仍需调整优化,财政的公共保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财政资金的使用绩效有待进一步提高,财政监管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将认真研究,并在今后的工作中通过深化财政改革、加快财政发展、强化财政管理,逐步加以解决。

  

二、2007年地方财政预算草案

  

2007年全州地方财政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六中全会、省第八次党代会、省委八届二次全会和州第六次党代会、州委六届二次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坚持财政可持续发展的方向,着力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做大财政蛋糕;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着力支持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能力;积极推进各项财政改革,切实加强监督管理,着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按照收支平衡的原则,2007年地方财政预算建议作如下安排:

 

(一)全州地方财政收支安排意见

 

2007年,全州财政总收入安排441500万元,比上年增长12%以上。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安排210000万元,比上年增长12 %以上。全州地方一般预算支出安排551650万元,比上年增长10%。

 

全州地方财政收支预算平衡情况是:一般预算收入210000万元,税收返还收入66749万元,原体制补助15084万元,上级专项补助104850万元,上级各项补助154815万元,调入资金4000万元,上年结余8152万元,收入总计563650万元;一般预算支出551650万元,上解支出12000万元,支出总计563650万元,收支平衡。

 

(二)州本级财政收支安排意见

 

2007年,州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安排36750万元,比上年预算数增长7.9%;一般预算支出安排72781万元,比上年增长4.4%。主要支出项目是:州级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21566万元;州级机关事业单位公用经费6030万元;州级预算单位经常性支出4651万元;预备费1000万元;补助下级支出11057万元;专项支出2950万元;上解支出2512万元;各类项目支出36584万元,分别为:行政经费3014万元、重点建设资金3000万元、重点道路建设征地拆迁经费2000万元、三个文明建设1000万元,农业方面安排8381万元,工交、商贸、旅游等方面安排4279万元,教育、文化、科技等方面安排4133万元,卫生方面安排1165万元,抚恤和社保资金安排1187万元,党群、政法方面安排2233万元,其它支出安排6192万元。

 

州本级地方财政收支预算平衡情况是:一般预算收入36750万元,税收返还收入36006万元,县市上解收入13874万元,上年结余170万元,收入总计86800万元;一般预算支出72781万元,补助下级支出11507万元,上解支出2512万元,支出总计86800万元,收支平衡。

 

(三)州级财政支出安排的重点

 

按照“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科学发展”的方针和统筹兼顾、量入为出、集中财力、确保重点的原则,2007年州级财政支出安排的重点是:

 

1.稳步提高保障能力,确保人员工资发放和机构正常运转。根据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标准,按照全年测算,在预算中足额安排人员工资21566万元;积极完善公务经费保障机制,逐步提高公务活动保障水平,按定员定额标准安排公用经费6030万元,安排预算单位经常性项目支出4651万元,确保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离退休人员工资的按时足额发放和机构正常运转。

 

2.着力增加支农惠农投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2007年州财政继续增加用于“三农”方面的投入:安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4700万元,比上年增加1600万元,其中安排千村扶贫开发百村整体推进资金3400万元、小康示范村建设资金1300万元;继续安排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1000万元,着力做大做强乳牛、生猪、核桃、蚕桑、竹子、华山松等12个产业化基地;安排1320万元专项资金,推进220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及村委会的建设;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大力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深化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化解县乡债务的有效途径,进一步缓解县乡财政困难;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贫困学生寄宿生活费补助提标扩面、农村卫生室建设,积极推进农业综合开发新农村示范区建设。

 

3.加大项目前期投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安排项目前期工作经费1350万元,推动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项目储备,充实项目库,用项目争取国家和省的支持和投入,用项目招商引资,以项目建设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安排工业化发展资金2950万元,其中项目前期工作经费300万元、企业融资担保资本金1000万元、企业贷款贴息500万元、矿产资源勘探费500万元、旅游业专项补助500万元、招商引资工作经费150万元,以提升支柱产业和重点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为着力点,推进新型工业化。安排城镇化建设专项资金1000万元,继续做好城镇规划的编制和调整、修编,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提升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4.努力增加公共投入,更加重视协调发展。安排教育方面专项资金2800万元,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其中:安排中小学危房改造资金1000万元、高中扩招补助资金800万元、职业教育经费500万元、寄宿制半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500万元。安排卫生方面资金1105万元,支持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和重大传染病防治,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步伐,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加快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安排抚恤和社保资金1187万元,进一步完善城市低保制度,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

 

 

 

三、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确保2007年预算目标的圆满完成

 

 

 

2007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的财政工作,实现财政预算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意义十分重大。为此,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支持经济发展,努力拓宽生财渠道

 

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坚持公共财政原则,积极发挥财政调节的杠杆作用,转变财政扶持经济发展的方式,着力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一是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州本级预算内安排基本建设支出10696万元,主要用于加大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重点道路、环境保护和治理、退耕还林等项目,促进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生态环境建设,缓解基础设施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二是集中有限的财力,围绕全州经济发展战略,积极支持加快发展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一步巩固和壮大烟草、旅游、建筑建材、优势农畜产品生产和深加工、矿冶、电力等六大支柱产业,促进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三是积极支持县域经济加快发展,进一步研究完善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保持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选准项目,突出特色,努力培育县域优势产业和骨干财源;四是进一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通过建立融资担保体系、财政贴息等多种手段,扩大社会投资领域,引导国内外资金投向支柱产业和后续优势产业,加快建设一批对经济发展具有强劲支撑和拉动作用、对财政收入贡献大的骨干项目,不断拓宽财政增收的基础。

 

(二)强化收入征管,提高依法聚财能力

 

坚持依法治税,稳固税基,开辟税源,规范秩序,强化征管,充分调动各级政府抓收入的积极性,运用“金税工程”等现代化征管手段,健全完善财税联系机制,搭建财税信息共享平台,进一步加强税政监督和税收控管,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采取有效措施,扩大查账征收范围,维护税负公平,防止税收流失。严厉打击各种偷逃骗税等违法行为,严禁征收过头税或者有税不收,在保证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等主体税种稳定增长的同时,积极规范资源税、印花税、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等税种的征管。认真清理、规范税收优惠政策,对优惠到期的纳税人及时恢复征税。从严把好退税关,坚决纠正和制止擅自出台的减免税和先征后返政策,维护税法的统一性、权威性和严肃性。完善非税收入管理制度,全面清理和规范非税收入,在坚决纠正和查处乱收费的基础上,依法、依规征收政府非税收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和处置收入管理,强化土地出让收支监管,确保非税收入应收尽收,逐步实现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的同步增长,提高政府的财政调控能力。

 

(三)加强财政管理,着力提高用财效益

 

按照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要求,积极推进财政改革,不断完善财政管理制度,进一步提高预算管理的规范性和有效性,促进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最大化和财政管理的科学化、法治化。一是在全州范围内全面推进部门预算和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完善部门预算编制制度,按照新的政府收支科目编制预算,研究改进政府预算报表,不断健全部门预算编制办法,真正做到反映全面、公开透明、便于监督;进一步做实基本支出预算,细化项目支出预算,逐步对项目支出预算实行滚动管理,提高预算编制质量和部门预算管理水平;继续清理归并财政部门和机关事业单位银行账户,从严控制新开账户,努力盘活财政存量资金。二是大力提高预算执行效率。加大对各县市财政收支的监控力度,加强对支出进度均衡性的考核,激励各县市加强支出管理,提高各项资金拨付的及时性,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三是积极研究有效措施,硬化预算约束。严格按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预算安排支出,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的增长,改革完善公务活动接待制度,严格差旅费和会议费管理,坚决反对铺张浪费,真正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推动节约型社会建设。四是加快“金财工程”建设。按照“五统一”和“五结合”的要求,在完善州级与中央和省财政网络连接的基础上,力争2007年网络全部联通到县市,着力加强应用系统的推广使用,为强化财政监督提供技术保障,不断提高财政管理的质量和水平。五是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化解财政风险。进一步提高对政府债务危害性的认识,坚决扭转“新官不理旧债”的思想,树立减债也是一种政绩的理念,建立化解政府性债务的长效机制,抓好试点示范,建立正向激励机制,逐步化解县乡债务,有效防范财政风险。六是树立绩效管理理念,积极开展绩效考评试点。强化日常监管,努力杜绝截留、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现象;加强重点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资金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规范行为。七是完善政府采购制度,不断规范政府采购行为。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政府采购的运作程序,扩大政府采购的范围和规模,建立政府采购专家库和商家库,强化监督管理,推进政府采购工作的规范化和法治化。八是深入开展国有资产清产核资工作。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在去年对州级行政事业单位开展清产核资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全州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进行全面清查,摸清家底,建立资产动态管理制度,为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奠定坚实基础。九是认真贯彻落实会计法律、法规,逐步推行新会计准则和新会计制度;结合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促进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规范化;强化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实施机制,规范会计秩序,提高各行业的财务管理水平。

 

(四)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理财水平

 

围绕建设一支“政治合格、业务过硬、作风优良、求实创新、清正廉洁”的财政干部队伍的目标,切实抓好财政系统自身建设。按照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的要求,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财政部门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新思路,使每一位财政干部牢固树立为人民理财,做人民公仆的思想,树立财政干部的良好风范。积极开展干部教育和业务培训,努力推进学习型机关建设,不断提高财政干部素质。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推进廉洁型财政机关建设,做到勤政廉政,常抓不懈。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文明型财政机关建设。深入贯彻实施《公务员法》,推进以人员轮岗和竞争上岗为主要内容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人事管理制度,凝心聚力,增强财政工作的活力。围绕市场需求,进一步深化大理财校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改进教育方法,培养适应我州经济社会建设的各类人才。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加强与各级各部门的沟通与协调,提高主动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增强调查研究的能力,深刻剖析财政改革与发展中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各位代表,完成2007年财政收支预算和各项财政工作目标,任务艰巨,工作繁重,使命光荣。我们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州委的领导下,按照州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对财政工作所作的决议和要求,自觉接受州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和指导,认真听取人民政协的意见和建议,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努力做大经济和财政蛋糕,扎实推进财政改革与发展,不断提高财政保障能力,促进全州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的大理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以上报告,请予审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