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漾濞县平坡镇阿尼么村“长红”背后的答卷
□记者 杨艳玲/文 通讯员 张彪/图
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强村富民的产业乡村、有山有水的绿美乡村……如今,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一幅幅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生动图景正在白州大地徐徐展开,“高颜值”和“好气质”的大理乡村,让众多游客在“闲庭独坐对闲花,轻煮时光慢煮茶”的乡村时光中享受松弛感。在大理众多美丽乡村中,漾濞县阿尼么村从贫困村变成“网红村”再到“长红村”,在今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和国庆节假期中再次引爆假日旅游。文化何以兴村?阿尼么村“长红”背后的答案是什么?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
打开山门引回CEO,乡村振兴找到“新路径”
实现乡村振兴,核心是人,难点也在人。如何抓住人这个关键,做强做大乡村文化产业?阿尼么村有何过人之处呢?
阿尼么村民小组位于漾濞县平坡镇向阳村,隔漾濞江与东面点苍山相望,共44户192人。村名阿尼么为彝语音译,意为“鸟都没有的地方”,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漾濞县充分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在阿尼么村开展回引“乡村CEO”开展“整村IP化经营”,再到“乡村个性化治理”,让曾经“有女不嫁阿尼么”的贫困村,一跃成为人人向往的“诗意乡村”。
漾濞县坚持海纳百川的人才观,打开山门,成功回引云南省著名民族音乐人、昆明胖核桃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永康返乡创业。李永康以独特的艺术鉴赏力,依托阿尼么独特的山石资源,率先投资1300余万元,建成以石头为底色、艺术为内涵、乡愁为内核的“阿尼么007艺术农庄”,并以此为龙头,拉动全村44户参与创业,实现共同富裕。“阿尼么007艺术农庄”以乡愁老家为底色,从开始运营就变成了聚积人气和财富引力的魅力之地,带动了阿尼么村这样一个横跨艺术、旅居、美食、“土特产”、研学等领域的乡村“新星”冉冉升起,这是阿尼么村持续“走红”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知名的民族音乐人很多,但李永康无疑是最懂乡村的音乐人之一,从《老家》到《阿尼么见》,李永康依托阿尼么村创作的每一首歌曲不止为一场场活动助兴,可以单曲循环、轻松传唱的旋律更是引爆每一个文化产业和节日营销的爆点,实现了艺术美在乡村美中,被激活,乡村美在艺术美中,被点亮。
“音乐让阿尼么村有了灵魂、有了趣味、有了乡愁,我仿佛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原乡。”奔赴千里而来的游客李静说出了自己的心声,也表达了很多追着音乐去旅行的游客的心声。
李永康有着浓浓的家乡情怀,他和其他乡村职业经理人的区别之处在于:“他要和全体村民实现共同富裕”。村庄运营初期,从阿尼么村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的设计都是他自掏腰包,甚至有游客来参观后,村里打扫卫生的保洁费他都自己支付。一个爱村如爱己的领路人,是阿尼么村能够持续爆火的关键所在。
重塑乡土文化,建设乡村精神家园,对筑牢乡村振兴之根,确保乡村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李永康和他的“阿尼么007艺术农庄”,唤醒了老家,解锁了文旅新场景,在他的带动下,阿尼么村获得了大理州首届“乡愁大理·最美乡村”“艺术家第二居所”等各种荣誉,随着阿尼么村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独特的音乐文化、建筑文化、美食文化、艺术文化、江湖文化、农耕文化等,让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在这里驻留,阿尼么村形成了独特的文化IP,曾经备受贫困困扰的小山村变成了人人向往的艺术村庄,旅居之地,阿尼么村留住的是传统的精神原乡与现代精神的共鸣。
活化发展是乡村文化最有效的保护方式。李永康通过艺术音乐振兴乡村的同时,充分发挥音乐的“精神推动力”,唤醒和激发乡村文化,将文化存量转变为经济增量,他在创收的路上扶强也扶弱,带领全村44户村民共同发展产业,一户不落下,也为随后开展的“整村IP化经营”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乡村振兴基础设施建设完成的村庄,如果只建设、不经营,只投入、不收益,村庄建设成果就难以巩固。漾濞县在总结经验之后,继续抓住人才这个关键,围绕“引得回、留得住、能发展”招引能人,突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为乡村长足发展和群众增收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撑。2023年,阿尼么村使用本地农民工64人,发放农民工工资194.3万元,今年继续开发10余个就业岗位,预计年增加群众收入24万元,实现本地剩余劳动力在家门口稳定就业,让群众享受到乡村振兴建设成果。
打开院门整村IP化,农文旅融合带来“新流量”
阿尼么村结合发展实际,成立了阿尼么弹叁农合作社,积极动员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等加入阿尼么弹叁农合作社,通过提供各类经营服务,做到家家有产业、人人有岗位、户户能增收,从“利益双绑”孵出“合作共赢”,促进集体经济、企业收益、群众收入的“三赢”。
漾濞县平坡镇向阳村委会副主任、阿尼么弹叁农合作社党支部书记李江女说:“在阿尼么弹叁农合作社的统一运营管理之下,阿尼么村可以有效调配旅游资源,甚至一瓶水的售卖价格都在监管之中,规范化的运营,保障了游客与村民双方的利益。”
今年5月份开始,阿尼么村实施农文旅融合发展产业利益联结制度,通过建立联农带农利益联结制度,采取“党总支+合作社+公司+农户”的“4+”运营模式,最大化盘活阿尼么村的资源、资产,实现“整村经营”,培育起了拓宽群众增收的各种业态。如阿尼么“007艺术农庄”“放羊阿佬家”“教书阿舅家”等8家充满乡愁气息的特色餐饮和半山民宿,统一加入阿尼么弹叁农合作社管理运营后,实现资源整合共享、管理规范有序、服务提质优化。
今年下半年,通过组织召开群众会议、入户恳谈等方式,阿尼么村完善和制定了更结合群众意愿、符合长远需求的利益联结制度,采取由合作社统一管理、统一分配的方式分成,小吃街铺面按照9:1比例分成,民宿按8:2比例分成,院内停车场按5:5比例分成,餐饮户按每月300元固定缴纳管理费,合作社分成部分用于“整村经营”,定期公布组务财务,接受村民监督。
“小家变大家,大家好发展。”阿尼么村的农户主动拆掉“旧院墙”、扮靓自己的“小院落”,打开院门,将自家院落小景融入村庄生态大景中。同时,采取“亲邻”帮带发展的方式,实现友邻亲戚之间互帮互助有收入。民宿经营户以1户大户带动多户的方式,运用小吃街铺面、农家小院等,实现以大带小、互帮互促,共同致富。阿尼么村通过不断拓展产业发展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将本地群众的文创产品、农家土鸡、火腿、鸡枞菌、核桃、板栗、李子等农特产品通过电商、视频直播等渠道销售。目前,从事线上线下经营的农户共有7户,今年以来实现销售收入30万元。
今年“五一”期间,各民宿和小吃街铺面营业额达到154万余元。“十一”期间,各民宿和小吃街铺面营业额达到180多万余元,接待游客6.75万人次,带动周边村庄务工400多人次。
阿尼么村旅游的爆火,挖掘文化内涵,完善基础设施和办好活动是重要因素。阿尼么村在流转出的土地上,打造推出大理第一个“不夜寨”,建设“侠客小吃街”“乡愁影视街”,开辟经营铺面44个,全村实现了家家户户有店面,集体经济有收入。利用闲置厩舍,打造了牛棚咖啡屋、驴爸吧酒吧等休闲场所,并把核桃林下空地,打造融体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农耕文化体验园。就地取材建设以石头为主体的融音乐乡愁博物馆、商务洽谈、书画展览为一体的游客接待中心。乡愁元素的频频出圈,活动的丰富多彩,让阿尼么村一跃成为大理州乡村旅游的流量担当。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8年的8300元上升到2023年的18512元,预计2024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可突破15万元。
整村IP化经营是阿尼么村持续“走红”的重要原因之一。阿尼么整村IP化经营把传统手工艺、民俗文化、乡村旅游等文化元素进行整合,建立多元、互动、共享的文化产业链,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了政府投资有实效、村民参与有钱赚、集体经济能增收、乡村发展可持续。
打开村门看世界,乡村治理带来“新思路”
如何让村民在经营村庄中获利,又能保持村庄“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呢?阿尼么村在乡村治理中有自己独特的思路和做法。
阿尼么始终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通过稳步实施“千万工程”,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抓实公共服务供给,实现乡村共建共享,努力打好乡村颜值提升“组合拳”,助力人居环境增“颜值”,提“气质”、提升“品质”,推动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再上新台阶。同时,深入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对标“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村庄治理模式,不断夯实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员和带头人的引领发展作用,推动实现共建共治共享,实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建设风清气正的乡村社会,厚植乡村文明根脉,让群众守得住“根”,留得住“乡愁”,看得见“远方”。
“阿尼么村把自然生态、农耕文化、民族音乐等巧妙地融入发展与治理中,让普通的村落充满了艺术气息,让阿尼么留得住美景,守得住灵魂,接得上现代气息,变成一个有品质、高度自治的艺术村落,是最富烟火气息的村庄。”平坡镇宣传委员陈娟介绍说。
“发展不以破坏村庄为代价。”阿尼么村的村民打开村门看世界、守底线。乡村,是农耕文明和乡土文化的摇篮。阿尼么村在发展和规划过程中,以独有的石头资源、古树资源、区位资源等,利用大石头、大榕树、大坡度等,打造石头屋、赏月台、榕树广场、停车场、游客中心等。阿尼么村高频次举办摄影摄像活动、文学创作、绘画采风、歌曲创作、网红直播、图书阅读、明星代言等各类文化活动,在政府部门撮合下,艺术家给阿尼么村送来了精神之美、技艺之巧、创造之高,阿尼么村则回馈艺术家以灵感的源头活水。通过不同门类的艺术呈现,文化犹如一个个跃动的细胞,深入到阿尼么村发展的每一寸肌体,让阿尼么村从“深闺”中脱颖而出。通过农文旅深度融合,把村庄资源、资产、生态等价值转变成财富资源,实现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文化、自然各块优势互补的良性发展轨道。
乡村治理千头万绪,阿尼么弹三农合作社党支部牵头,集中力量治理“脏、乱、差”,实施“户清扫、组集中、合作社统一清运”的村庄垃圾处理模式,全面实现村庄环境“零垃圾、零污水、零遮挡、零投诉、零破坏”。因地制宜建设污水排放管道5公里,配套建设日处理污水30立方的集中处理设施,实现村庄污水收集全覆盖。通过夯实治理基础、补齐短板弱项、规范常态管理,绿水青山、古村古树成为阿尼么最亮丽的生态名片,实现了“村在林中、房在树中、人在景中”,使阿尼么实现了从“外在美”向“内在美”,从“一时美”向“一直美”的转变。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以来,村内没有出现过一起游客投诉。阿尼么村的治理成效为整村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客流”变“客留”也得到保障。
阿尼么村不仅实现了绿水青山、田园牧歌的诗意回归,也在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路上闯出了新路径,昔日的贫困村一下变成了“吃、住、游、玩、购”俱全的旅游村,实现既有“流量”又有“留量”,既是“网红”还能“长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