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务信息

洱源县推动产业绿色化、生态多样化、增收多元化

  • 大理州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 发布时间:2024年06月06日
  • 来源: 大理州政府办公室
  • 【字体: 大  中 
  • 【打印文本】

近年来,洱源县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化洱海源头保护责任,在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基础上,依托绿色资源优势助推产业转型升级,生态优势更加凸显,生态颜值更加靓丽,人民群众享受到了绿色生态带来的发展“红利”。

一、大力培植绿色优势产业。一是绿色食品。推动农业产业向绿色、有机转型升级,制定洱海流域种植业有机化发展和绿色有机种植奖补方案,扶持龙头企业28家,带动13.5万农户、年增收5000元以上。成功入选第四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名单,“洱源梅子”纳入2023年第三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土特产”产业进一步提质增效。二是绿色能源。大龙潭光伏电站(三期)并网发电,大枫树等光伏电站全面推进,8个新能源项目列入云南省2024年第一批新能源项目开发建设方案,列入项目数量位居全州第1位。先后建成12个风电场,税收9000余万元;建成光伏电站7座,促进242户脱贫户增收;建成水电站50座,小水电上网电费收入4763.5万元;利用丰富林业资源发展林间种植业,增加农户收入;全面推广电商帮扶模式销售绿色农产品,每年网络零售额达3500万余元。三是康养旅游。围绕“两湖一河”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园,布局岩栖阁、茈碧草堂、“泰美时光”、“梵山鱼”、“雀居温泉客栈”、“朴山·野奢森林温泉酒店”等一批民宿半山酒店建设。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企业运营”的工作机制,建成大理地热国、普陀泉度假区等康养胜地,两家企业均被列为大理州职工疗休养基地,全县共创建生态文明示范村90个。

二、全力打造生态宜居乡村。一是健全体制机制。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建立完善区域与流域相结合,以县、乡镇、村、组四级河(湖)长为主要内容的河(湖)长组织体系。制定出台林长会议、巡林、督察、信息公开、部门协作、考核等六项制度。推广运用林长制智慧平台和林长制APP,健全“河湖长(林长)+检察长”、“河湖长(林长)+警长”机制,检察长、警长联合县级河湖长开展常态化巡河巡林工作。二是构建生态屏障。实施万亩湿地恢复工程,改善湿地生态系统,形成农田尾水“灌溉渠汇集进截污沟,截污沟拦截进库塘湿地,湿地净化入河道”模式,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和入洱海污染。完善流域截污治污体系,实施流域城镇及村落污水收集处理项目,日处理污水3.02万立方米。主要入湖河流水质保持稳定,弥苴河、新老永安江为Ⅱ类,罗时江为Ⅲ类。三是发展生态经济。着力培育民族文化等生态旅游为主的服务业,在乡愁体验上再下功夫,推动洱源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乡愁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挖“乡愁·洱源”文化内涵,打造一批“疗休养+红色文化+非遗+乡村旅游”线路产品。创新发展生态工业,严格环保准入门槛,禁止环境污染企业和产业落户,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溪灯坪金矿采选项目(一期)等4个工业项目建成投产,洱源威士忌生产及游客体验中心(一期)工业区完工投入试生产,大理天秀农业等3户工业企业实现年度升规纳统。四是培育生态文化。增强群众环保意识,全县行政村生态文明村规民约实现全覆盖。积极创建茈碧湖草海湿地公园、西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宣教培训基地,充分发挥湿地公园科普宣教、湿地研究、生态观光等功能,采取“洱海保护日”、“开学第一课”等生态文明宣教措施,并结合洱源特有的弥苴河古树群保护、凤羽古宅开发、乡创甲马文化、开秧门、廉洁法治文化主题公园等原生态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开发优秀地域文化,使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形成共识。

三、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扎实开展项目攻坚和产业振兴,推进重大项目挂钩联系、督查指导、专题调度等机制落实,2023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4%,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3.6%、8.4%。一是生态补偿。全面落实退耕还林、绿色种植、湿地保护等政策,兑付1.8万脱贫人口生态补偿奖补2996万元。将生态建设与促进就业相结合,开发公益性岗位聘用脱贫劳动力为护林员、河道管理员、保洁员、管水员等1840人,实施生态建设项目带动脱贫劳动力务工6.3万人次、人均增收1.6万元。二是生态种植。探索“生态+”产业发展模式,种植梅子7.39万亩,建成梅子万亩乡镇2个,千亩村28个,产量4.08万吨,梅产业综合产值5.33亿元,梅农收入5508万元。种植苹果3500亩,“林下经济”套种马铃薯、山药、魔芋等,年产值1240万元,受益农户1440户。种植绿色水稻6.11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9.87万亩,奶牛存栏34078头,生鲜乳年产量约16万吨,年产值5亿元。探索“以湿养湿”模式,流转土地建设湿地库塘,种植海菜花、水果莲子等,种植海菜近1000亩,在上海交大研究团队和浦东新区的帮助下,海菜储藏保鲜技术取得突破,右所镇海菜种植基地被认定为上海蔬菜集团洱源海菜种植基地,产品首次进入上海市场,9000余群众年增收3800万元。三是农文旅融合。以佛堂乡村振兴示范、凤羽绿美乡镇、牛街温泉康养小镇、两湖一河乡村振兴示范园等为引领,深挖“高原水乡”资源禀赋,打响洱源“中国梅子之乡”和“中国古梅之乡”两张名片,发展梅子全产业链,着力打造“一县一业”,弘扬白族美食特色,让游客体验“舌尖上的洱源”,推进特色花卉种植,打造四季花开不断的锦绣洱源,农文旅融合初见成效。2023年全县共接待海内外游客433.55万人次,实现旅游社会总收入78.12亿元,同比增长54.18%、100.45%。(洱源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